著作簡介: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東傳至中國,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華文明演進史的關鍵一環,“慈悲”即兩漢之際隨佛經漢譯進入中國文化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國化的進程中,與儒、道等中國本土思想文化不斷對話、調適和會通,最終成為中國文化有機組成部分。
“慈悲”則融入中國人的精神底色,外化為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和藝術世界。
“慈悲”是開啟歷史中國意義世界的鑰匙,也是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磚石。
本書立足于中國古代傳世文獻和中國境內文物遺存,從思想、制度、倫理、風俗等方面梳理專題,考察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慈悲思想;從造像、壁畫、音樂、文學等方面選取案例,發覆中國藝術傳統中的慈悲精神。
后 記 :
本書起意于2010年,收筆于2020年。當初以一腔孤勇踏上這段旅程,以為此行必敗,亦必有冒險的樂趣。如今的心情,可堪與2015年的某一瞬間相比——記得那晚在一間小教室聽前輩學者講座,他提到的佛教文獻我皆曾親覽,他展示的佛教文物我皆曾親見,他到過或沒到過的佛教古跡我皆曾親至,他提示的問題,我多有所思,亦曾親筆撰文。我體會到跋涉途中駐足小憩的那種坦蕩的欣快,于是把之后不久出版的一本小書命名為《化城集》。和那時相比,我走過的地方更多了,讀書和寫作也在繼續。作為職業生涯第三個十年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眼前這本書令我坦然和心滿意足。 這十年,無數師長親友施我以援手,無數次情感和思想的啟蒙來自鳥獸草木、土石瓦礫,無數珍貴的場景定格在記憶深處,無數意味深長的故事迥非人力所能編就。生而為人,自然有義務寫下種種甚深因緣、種種鮮活點滴,這必將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大書。然而我只能拿出粗枝大葉、冷茶淡飯,平白辜負天地的美意和善意。作為冒險生涯中一件不太重要的副產品,這本書也令我遺憾和百感交集。 我之所說,如手中葉;我之未說,如林中葉。職業生涯的第四個十年已然開啟,前塵往事,依稀仿佛。看似舊人舊跡,不乏“融貫的新”;看似十分冷淡,不乏一往情深。癸卯春分,恰逢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明海法師新作贈別法偈一組,謹沐手敬錄其中一句以自勉: 必敗信心無缺減,唯斯一念自莊嚴。 本書得以出版并非易事。感謝社科文獻出版社歷史分社社長鄭慶寰、編輯李麗麗付出巨大心力。感謝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瑾施我以友愛,感謝麗江文化旅游學院文學院青年教師丁俊彪小友的持久相助。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以及與我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的兩位家人。
作者簡介:
喻靜,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務),兼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及研究生院碩、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國際文化書院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藝術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現狀評估與建構目標及評價標準研究”子項目負責人,主持并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中國佛教文化和藝術中的慈悲精神研究”。著有《化城集——佛教義理與佛教人物研究》(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如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主編《絲綢之路與文化傳播》(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文明以止》(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利涉大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王國維與傳統學術的現代轉向》(文化藝術出版社,202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