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變非遺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使全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培育中得到傳承和保護,煥發新的生機。
全面普查 摸清非遺“家底”
烏審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毛烏素沙地腹部,地處蒙陜寧能源金三角核心區域。歷史文化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近年來,烏審旗非遺保護工作者通過走村入戶、查閱歷史文獻等方式,對全旗有代表性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搜索民間文化“基因”。經考證,全旗現共有6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項目2項、自治區級項目19項、市級項目43項、旗級項目67項,非遺“家底”基本摸清。
烏審旗還成立了自治區首家旗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建立了烏審旗文化產業研究與開發人才培訓基地,掛牌成立了“內蒙古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鄂爾多斯烏審旗實踐基地”“內蒙古大學蒙古學院烏審文化研究基地”。2020年,烏審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功入選自治區級傳統工藝工作站,烏審旗走馬競技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巧搭載體 盤活非遺資源
“蒙古象棋是世界上最老的博弈游戲之一,棋盤與國際象棋一樣,正方形,縱橫九線,六十四格……”近日,一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烏審旗第二小學。
因這次非遺進校園活動,讓11歲的小學生扎拉嘎木吉愛上了蒙古象棋游戲,并拜非遺傳承人為師,深入學習這門非遺文化。 近年來,烏審旗不斷創新理念,結合學生興趣課堂,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開展非遺傳承人實踐教學、非遺作品展覽展示等方式整合多方資源,讓收藏在展廳里的文物、失散在民間的傳統技藝、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過來。
據了解,為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烏審旗還通過積極選派傳承人參加自治區、市級培訓,舉辦旗級傳承人培訓班,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更為廣闊的傳承舞臺和交流學習平臺,開闊了傳承人的視野,提升了傳承人技藝,壯大了非遺傳承人才隊伍。 文旅融合 帶動非遺產業 “烏審旗是‘烏審走馬’發源地。元朝在這里設置全國14個官辦牧場之一察汗淖爾牧場,遷來3000戶牧民養馬,競技走馬蔚然成風。”五一期間,在烏審旗旅游的陜西游客宋杰在朋友圈里分享著旅行收獲。
堅持“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的發展路徑,烏審旗將非遺元素植入各個景區景點,通過“景區+非遺”的形式,帶動非遺產業發展,讓非遺項目與旅游“牽手”,讓游客在吃喝玩樂中感受烏審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烏審旗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全旗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人,區級傳承人31人,市級傳承人78人,旗級傳承人166人。(楊瀟 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