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共兩黨許多革命先輩的事跡可歌可泣。為了將侵略者趕出中國,他們不惜犧牲生命也要捍衛腳下的國土,最終將一片熱血灑在沙場。這次我們要說的這位先輩就是這樣,抗戰時期他在臨沂同日寇激戰七天七夜,后又在隨棗會戰中消滅了數千日軍精銳部隊,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他就是張自忠將軍。
1891年,張自忠出生在山東省臨清市,他的家庭在當地是一個有權有勢的官宦家庭。他父親是朝廷的五品官員,他也因此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六歲時他便進入私塾讀書,九歲時跟隨父親前往江蘇任職。跟在父親身邊那段時間讓他受益匪淺,不僅學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更在父親身上學到了仁德與寬容。
14歲時,因為父親的職位再次變動,于是就將他先送回了老家。但不料他前腳剛回到老家,后腳就接到了父親因病已經在任上離世的噩耗。面對這個沉痛打擊,他將內心的悲痛化為了學習的動力,之后在17歲那年考入了臨清當地的著名學堂。學習之余,他很喜歡看《三國演義》、《說岳精忠傳》之類的俠義古典著作。每當看到書中人物的俠義事跡,他就會聯想到父親生前對自己的教誨,并暗下決心,一定要做一個仁德俠義的人。
后來外國列強入侵,清廷在甲午海戰中剛敗給日本。見到國家危亡,不少有識之士紛紛站出來宣傳革命思想,孫中山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創立了革命組織同盟會,并以三民主義為綱領從事革命運動。當時張自忠剛剛考入北洋法政學堂。孫先生的三民主義等先進思想讓他頓覺耳目一新,其中的救國思想,讓他感覺找到了為之奮斗的方向,因此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同盟會。
而隨著他對革命思想了解的深入,他更是大膽的棄文從武,加入了馮玉祥的軍隊。進入軍隊以后,這個以前一直手握筆桿子的學生,很快轉變成一個有血性的軍人。他不僅對自己要求很高,對手下的士兵也十分嚴格。一次在寒冷的冬天,部隊組織耐寒訓練,但士兵們磨磨唧唧不肯脫衣服。見此,他以身作則,脫光膀子站在雪地里,并命令士兵照著做,而他帶兵嚴厲的名聲也由此傳遍全軍。 之后在戰場上,他更是作戰勇猛。第二次直奉大戰中,他打得吳佩孚的交通軍團被迫投降。
中原大戰時,他更是在高咸集打敗了蔣軍的精銳之師,此戰過后,他的參謀長都對他的戰場上表現出來的指揮手段佩服不已。 抗戰爆發后,1938年3月,他率領國軍部隊在臨沂與日寇大戰七天七夜。激烈的戰斗之后,他成功粉碎了日寇增援臺兒莊前線的戰略意圖,并擊垮了有“鐵軍”之稱的板垣師團。1939年隨棗會戰中,他率部隊在大家畈消滅大批日軍,粉碎了日軍渡河進攻襄陽的戰略意圖。
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帶領部下迎戰30萬日軍,雖然敵眾我寡,但他毫無懼意。經過幾番遭遇戰,5月14日,他與部下一千六百余人被日軍六千余人圍困在溝沿里村。日寇對他們發動了猛烈的攻勢,空中還有戰機轟炸。但張自忠寧死不降,與前線戰士并肩作戰,最終身中16槍壯烈犧牲。面對這樣一位鐵血戰將,日軍展示出了極大的敬意,并妥善收容了張將軍的遺體。 張將軍死后,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1982年,人民政府也將他追認為革命烈士。張將軍是一位可敬可佩的人,正因有許多像他這樣鐵骨錚錚的軍人,我們才能打敗日寇,挽救了中華民族,他的功績值得人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