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福利国产/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freehdxxxxmoviesvid/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不卡免费 - 91视频免费进入

文化中國-國都智庫

 首頁>>絲路發現

絲路發現:馬丑子的壇壇罐罐

2022-12-09 瀏覽:1676

文/高凱  

       在天水市張家川縣,由“羊皮販子”而成為收藏達人的馬丑子,的確是一個鄉土文化名人,這些年來,保護天水古陶文化成了人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

        一天早上,馬丑子帶我去吃牛肉泡饃,從他的云鼎陶陳列館到牛肉館不到兩公里的街道上,飯前飯后過去過來兩趟,我們迎面碰見的人他似乎都認識,不是他主動跟人打招呼,就是別人遠遠地同他打招呼;即使是在食客稀落的牛肉館里,他在窗口付錢的當兒也碰巧遇見一個熟人,寒暄之后當然額外多請了一碗。通過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泡饃,我看見了一個“田野工作者”在鄉土中的姿態和根基。

       位于縣城鬧市區的甘肅省歷史再現工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云鼎陶文化陳列館,館藏有上自遠古下至明清以來的六百多種文物四萬多件,不僅是壇壇罐罐,來自鄉土的歷史物什應有盡有,分門別類展示在一個八百多平方米的多重空間里,堪稱包羅萬象。參觀者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一個時空博物館,形形色色記憶似的古董匯聚成一幅幅浩瀚的歷史景象,令人驚嘆不已。但是,因為數量多而展館小,其形態已經不是展示,而是真真實實地堆砌存放。其中,光國家一級文物就有50件,國家二、三級文物更是滿館都是。目前,他收集的這些物件都在陳列館中進行展示,除縣城兩個外,天水的一些博物館中也有陳展,這些形成了天水遠近聞名的一大“歷史再現”景觀。坐落在天水師范學院的陳列館,擴大了藏品的文化實用價值,這點讓他感到自豪,他不但擔任了館長,還被聘請為該校兼職教授,每年定期為大學生傳授和其藏品相關的歷史知識。

 微信圖片_20221209142627.jpg

       馬丑子原名叫馬安軍,是上小學時爹媽起的名字,但不知為何沒有叫出去,倒是小名丑子從小到大叫響了,他索性就叫起了馬丑子,以至于后來還登上身份證,成了他的正名。馬丑子從來不嫌自己的名字丑。有人問他為什么叫丑子,愛開玩笑的馬丑子調侃說:“我幾個老哥都很厲害,你們都知道,但卻沒有見過。”別人以為他真有幾個厲害的老哥,正想聽他介紹,他卻話鋒一轉:“我的老哥是孔子、老子、墨子和韓非子,如此而已?!痹谶@幾位古代圣賢面前,馬丑子當然不是輕狂,而是發自骨頭里的一種愛戴和尊崇。

       至于“羊皮販子”這個外號,則是馬丑子自己實踐所得,而且是他親自給自己命名。馬丑子當了17年的“羊皮販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剛上初二的馬丑子,跟上村里的大人出門走村串戶收羊皮。販羊皮是回族的傳統營生,聰明伶俐而又能吃苦耐勞的馬丑子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傳統。販羊皮,手里必須先擁有羊皮,一路收進來,而后轉手賣出,從中賺取微薄的差價。那時候,一張好一點的羊皮,只能掙兩三元錢。第一次收羊皮,馬丑子跟著大人從家鄉馬關鄉徒步走到了莊浪縣朱店鎮,深切感受了一次“千里迢迢”的遠行。那天,他出門身上揣了借來的10元錢,一天下來總算收了四五張羊皮,但因為皮毛品質不佳,轉手之后只掙了五元。對于這“第一桶金”,馬丑子很興奮,一沓零零碎碎的五元錢,被他攥在手里捏出了汗漬。羊皮都散落在家家戶戶,要把一張張羊皮收到手里,必須一路不停地吆喝,把人叫出來才能把羊皮叫出來。一聲拉得長長的“收——羊皮——啦”,似乎成了“羊皮販子”不停變著腔調哼唱的“歌謠”。一開始,馬丑子很害羞,喊不出聲,喊著喊著不但習慣了,還很有自己的風格。有時候,出門迎接“羊皮販子”的還不是人,鄉村家家幾乎都習慣養狗,一聽見“羊皮販子”吆喝,就會有狗先叫,一只一叫滿村的狗都會叫。收羊皮非常辛苦,翻山越嶺不說,不停地吆喝不說,吃喝顧不上的情況天天都有。慶幸的是,收羊皮只是他的生計,他的愛好是從小養成的看書和寫作,而后者竟然成了他抒發生活感悟的渠道。其間,馬丑子的散文處女作《羊皮販子》在《天水日報》文學副刊上發表,“羊皮販子”正式成為他的外號。  

微信圖片_20221209142617.jpg

       經年累月的吆喝,終于使得他苦盡甘來。從徒步走村串戶,到騎自行車走州過縣;從跟著別人在當地收購轉賣,再到跨省大宗皮貨制售,馬丑子走出了自己的天地,足跡遍布甘肅、青海、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廣東等地。手里有了錢,馬丑子就不愿再當“羊皮販子”。直通心靈的文學滋養,讓馬丑子無意中看到了另一個世界——文物天地。1991年冬天,他在青海省西寧市花二百元錢購得一件彩陶,隨著對其研究的深入,引發了馬丑子濃厚的興趣,開始了自己的文物收藏,直到具備了建館規模。從此,他繼續走村串戶,但不再青睞羊皮,而是緊盯遺落在民間的歷史寶貝,只要是舊東西,他都一律收入懷中。為了守住并展示這些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財富,他自然而然轉向文化產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個文化與文物互動互補的文物收藏、管理和利用的“馬丑子模式”。起初,他創辦了張家川縣第一個文化傳媒公司,然后又策劃實施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自己投資主辦的文學筆會——關山文學筆會,迄今已經舉辦五屆。

微信圖片_20221209142608.jpg

        與一些“以販養販”的收藏者不同,馬丑子收來的文物從不賣錢,用他的話說就是“只進不出”。馬丑子不是不愛錢或者不需要錢,而是太愛惜那些古董了,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活寶”,而那些壇壇罐罐儼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誰想買一件他都舍不得出手。前些年,資金最艱難的時候,南方有人要高價整體收購他的陳列館,他咬緊牙關沒有吐一個賣字。人世上,任何人的任何壇壇罐罐到最后都是帶不走的,舊時光會傳給新時光,總是在時光里流傳。馬丑子已屆花甲之年,其“田野拾遺”家業必然需要薪火相傳,而四個兒子無疑都是其衣缽的繼承者,個個平時都爭相幫襯著父親。離開縣城時,馬丑子執意派老二馬鵬翔開車送我到車站。路上我問他兒子,如果將來父親把這些壇壇罐罐傳給你們兄弟,你們會怎么做?他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要好好守住呀!”聞之,我為馬丑子感到欣慰和驕傲。  

        現如今,馬丑子的云鼎陶文化系列陳列館,已經成為天水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之一,前往當地旅游的外地人都不會輕易繞過去,而馬丑子和他的那些壇壇罐罐的故事則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


頭條新聞
智訊前沿

版權所有:文化中國?1997- 2023
全國文化時訊公共資源戰略工程信息化平臺 

國家數字化文化產業領域大數據平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京ICP備13043172號-5
備案圖標.png京公網安備:11010602130030號
郵箱:919536775@qq.com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路1號
網 站: http://www.sh-ec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