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藝術家 付小明
采訪/整理:楊小米|策展人 作家
受訪者:付小明|
藝術家 圖:受訪者 提供
付小明:平靜是生活的饋贈|采訪手記
據付小明回憶,他小時候家里很窮,吃的是黑色的面粉,即使吃這個也填不飽肚子,衣服上打著布丁。可是他的精神生活卻是富有的,父親會畫畫、雕刻,經常畫馬,而媽媽繡花,用鮮艷的繡花線,讓花朵綻放在土布鞋和樸素的衣物上。當付小明長大后,他發現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生活下去,這也許來自于父母對他的影響。
▲少年時代的付小明在創作中
所以這么多年,從故鄉甘肅到西藏,再到成都,無論遇到什么,付小明都一直沒有放下畫筆,畫里有他的鄉愁,他的惦念,他的自我,外在風景不再是肉眼所見,而是內化為心中的風景。
人和歲月相互磨礪,最后達到一種相互諒解、彼此平和、歲月靜好的境界。
一開始不是這樣的,付小明給我看他早期的作品,《蛙》系列也有鮮血淋漓的抗爭,付小明認為,現在的畫作是一個結果,經過奮斗和抗爭后的饋贈,這種饋贈就是“平靜”。
《蛙》 80cmx60cm 布面油畫 2008年
觀看付小明的作品,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三個階段,一個是批判和抗爭的階段,以《蛙》代表,第二個階段是關于鄉愁,他的畫中反復出現甘肅黃土高原上的土坯房子、疲倦而溫順的牛、靜靜站立的馬、一棵歪脖子樹、埡口、積雪的村莊……你可以想象老人在墻角抽旱煙、孩子趕牛走過埡口,炊煙四起,媽媽在叫孩子吃飯的高亢的西北嗓音在風里打圈兒……
▲《莊口》布面油畫 50cmX60cm 2011年
這是日頭曬、北風刮、大雨刷過的黃土高原最平常的村落,它從不動容,沒有霓虹燈下的城市那么多表情,它也缺乏變化,宛如一代代在黃土上生活繁衍的人類。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人類依然創造著日常生活場景。畫面的灰色調和黃色調似乎是一種寂滅,卻蘊含著大地的溫暖。這種來自于西北黃土地的生命力量強大到不需要顯山露水,而是對苦難泰然處之。
▲《倔驢》布面油畫 30cmX40cm 2010年
▲《憩》布面油畫 40cmX50cm 2012年
而當柔軟的雪覆在在干裂的黃土的傷口上時,付小明似乎在描繪這樣的場景時傾注了他全部的柔情,大雪包容了土地所有的傷痕,大自然的殘酷在這一瞬間消失了,粗糲的西北大地呈現出柔軟的線條,而人類的勞作在這個季節也停止了,他們開始美好的歇息。而雪此刻正在滋潤黃土地,生命將在雪下萌發。
▲《傲雪》40cmx40cm 布面油畫 2022年
▲《柴垛子》布面油畫 30cmX40cm 2019年
▲《暖房》布面油畫 20cmX20cm 2015年
付小明第三個階段的作品,在“清寂之美”當代藝術展中得以較為全面的呈現,于是有了這次專訪。
▲付小明作品在納得/宅匠空間陳列
問:您的早期作品有很多關于甘肅故鄉的描繪,到成都后,您也畫了一部分四川的風景和藏區的曠野雪山,繪畫題材的變化是因為您內心的變化嗎?
付小明:我從小在一個很原生態的地方成長,感情比較深。隨著年齡的增加,后來去了不少地方,看過很多不同的風景,最后我不再局限畫某一個地方的山和谷,就是見到山,有感覺就去畫山,見到谷,有感覺就去畫谷。
我的畫實際上不是寫實的,而且我畫畫沒有技法,因為畫到一定的時候,畫是和你有關系的,你自覺地就會去處理一些東西,比如云、山、水、石,它們不再是在大自然里呈現的樣子,而是在你心里的樣子。
▲《風野》56cmx30cm 布面油畫 2022
▲ 《脊色》140cmx60cm 布面油畫 2022
▲ 《谷色幽然》140cmx60cm 布面油畫 2021
問:您的畫作中,似乎有一種永恒的時間。有看過您畫作的朋友說,您的畫可以一直看進去,看到很遙遠的地方。也許對大地山川來說,時間的流逝,唯一帶來的就是寧靜。
付小明:能看到你說的畫面背后的這些內容的人,我覺得是非常之了不起的,證明他的人生閱歷等各方面已經到了一個層面,看畫已經不是單純的看畫了,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酸甜苦辣,歲月的磨練中,找到某種平衡,到達一定精神層面,能感受到痛苦,也能體會到快樂。看山看水,其實更多的是看向自己的內心。這種境域,我也在努力,希望達到內在世界的完美。我們一起來秉持見素抱樸的精神!
▲《蓊郁》80cmx60cm 布面油畫 2022
問:我知道您也是一位空間設計師,在納得/宅匠空間里,他們對木和石的運用,您對此有什么感受?
付小明:人復雜到一定程度會追求一種減法,就像我畫畫,現在實際上是在做減法。
納得空間是侘寂風格的,“侘寂”這個詞語是日本提出來的,但是也跟中國的很多藝術、美學相關,這個詞其實是非常高級的,它其實就是一種提煉,一個打磨,就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最后到一定的年齡階段,他就把生活的東西都給提煉出來了。
▲“清寂之美”當代藝術展現場
我們的空間設計,以前比較講究什么歐式、美式,現在已經過了那個階段,追求更簡更樸,這是人的整體審美的提升,已經不在某種風格上去考慮,而是朝著一個更接近于人性的方向去設計。其實越素越樸,越接近人性。
▲付小明在展場為觀眾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