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感言,我的朋友圈就少有與我年齡相仿的,都是年長者,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與其交往以來,源于書法藝術摯愛,先生所涉書體諸家融成精妙,有魏碑的雄放、有行書的飄逸、有楷書的厚重,還帶有一些篆隸的古樸,讓人對其作品油然而生敬意,有理由相信呈現在大眾面前作品的背后,臨習名家趙孟頫、董其昌、二王、顏真卿等,打下了很深的書法功底,是其對書法作品的神、氣、韻、意的解讀與領悟,領略其中風采,藉以陶冶性情,從而觸發靈機,他從一筆一劃到字的間架結構,從運筆到章法,從選帖、讀帖到臨摹創作,必有長時間的磨勵,豐富的藝術修養,植根于前人經典書論中,解悟書法之真諦,充分體現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對時代審美取向的把握。
董其昌曾說:“學書不從臨古入,必墜惡道,” 書法本就是汗水和才情互生的藝術,即便才華橫溢,也需要篤定恒心求法,才能“器道”并重而致遠,李曉陽先生步履以沿襲法古,作品意蘊剛柔兼濟、古樸勁健、章法俊朗、剛勁有力,表現出一種少有的冷靜與沉著,也得益于他那質樸、淳厚的人品,從“師古人”到“師造化”乃至“師吾心”,說起來簡單而路途且長,實則是一條充滿艱辛而又苦苦求索之路,他正用心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登攀,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書法藝術之路! (文/牧童)
李曉陽藝術簡介:
李曉陽,1962年生,甘肅天水人,1984年參加工作,自幼受父輩熏陶,喜愛書法,耳濡目染,使之對書法、繪畫、篆刻藝術情有獨鐘,也塑造了他的性情與愛好,工作之余堅持臨帖和臨碑,多年興趣愛好不綴,孜孜不倦,潛心研究,探索諸家書法之筆法、結構和章法。先后臨習楷書《諸遂良圣教序》及諸遂良集字帖,鍾瑤小楷帖和諸遂良小楷《草堂十志》、篆書《嶧山碑》及《城隍廟碑》《千字文》《道德經》等,隸書《曹全碑》、《禮器碑》、《石門頌》、《張遷碑》、魏碑《張猛龍帖》、《元英墓誌》、吳讓之作品等。
尤擅隸書、篆書,用筆渾厚酣暢,每一筆畫中都追古筆意, 汲取不同藝術流派的藝術精髓,既能保持傳統精髓,又不因襲古人之成法格套,從生活與自然中發現藝術深邃的法則與真諦,從中可以感悟到虛實結合,氣象萬千的骨感、魂魄。受豐富人生閱歷的影響,以傳統的書學為根基,既重法古,亦重創新藝術相結合的共鳴,力求貼學和碑學的完美契合,經過長期的積淀,其以扎實的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書法創作中集百家之長,在不經意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
2020年小篆作品《道德經莭錄》入編《甘谷縣首屆姜維山莊杯書畫作品集》
2018年小楷作品《桃花源記》獲邀參加西安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展
2020年《品茶》獲邀參加陜西高陵區黃河流域群眾文化聯展聯演聯講活動。
2023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舉辦“樂齡書畫行”敬老愛老名家名作全國巡展優秀獎
現為中國文化產業戰略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德勤書畫院副院長、國都智庫文化產業中心首席顧問、《中國文化》編輯中心藝術顧問,甘谷縣老年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