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打造、推出的原創奇幻音樂劇《鶴之愛》在國家大劇院臺湖劇場首演。音樂劇《鶴之愛》是積極踐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文學藝術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同志2021年在京主持召開的“文藝創作助推吉林振興發展”研討會精神而創作的一部原創作品,是劇目總導演李罡創作的一部文化尋根作品、獻給故鄉吉林白城的一部深情贊歌,也是北京市文聯藝術走基層的一部重要實踐劇目。
該劇創演由北京音樂家協會主辦,吉林省委宣傳部、白城市委宣傳部指導,大安市委、市政府,天津傳媒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承辦,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支持,北京歌德永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制作完成。 音樂劇《鶴之愛》是一部致力于挖掘中華民族豐富生態寶藏,凝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原創作品,取材自契丹歷史上重要的“捺缽”文化,以國寶文物八角銅鏡為戲劇線索,通過富于奇幻色彩的浪漫演繹,講述了一段關于人、鶴兩族之間的愛恨糾葛,展現了中華文明中燦爛獨特的“捺缽”文化。
“北京千年古都的歷史可以從遼代講起,擁有包括蕭太后河、廣安門在內的遼代遺址。我的家鄉吉林白城被稱為‘鶴鄉’,最早可以追溯到遼代。為了在北京與故鄉之間搭建一個橋梁,我瞄準了大遼的契丹文化,遼代君王與仙鶴的愛情故事應運而生。”導演李罡這樣詮釋他的創作初衷。李罡作為吉林白城人,從小受到嫩江灣這片草原濕地的浸潤,離開故鄉扎根在北京的他,在四十年后重新踏上故鄉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時,那橫亙在面前的大遼遺址、遺跡、文物,仿佛都從歷史中躍然而出,提供了創作的最初素材;而白鶴作為遼代的吉祥圣潔之物,又是故鄉白城的象征,這為這部奇幻音樂劇提供了極佳的創作依托;宋徽宗《瑞鶴圖》中那鶴舞藍天的盛景,提供了中華寫意之美的想象空間。 “與歌劇的傳統藝術形式不同,音樂劇用流行音樂作為藝術語言與觀眾交流,偏向大眾娛樂。
”談及為何選擇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李罡表示,作為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的院長,他與團隊更擅長也更適合這種藝術形式。全劇共創作歌曲24首,音樂風格上既有高雅、精致、華麗的一面,也有粗獷、渾厚、質樸的氣息,旋律復雜,節奏變化豐富。 在舞美設計上,創作團隊對契丹文化進行考察,對其文化符號中的重要元素進行加工。“我們選取了代表契丹文化的重要文物八角銅鏡作為舞美視覺支點,構成劇中契丹王宮的視覺中心形象。”李罡介紹,鶴類羽毛元素作為捺缽濕地盛景的重要元素,馴鹿犄角的元素則用于展現祭祀場面,打造出草原曠野的獨特景致。 值得一提的是,千姿百態的鶴成為該劇的一大亮點。白鶴、灰鶴、丹頂鶴……在序幕和尾聲中,30多種鶴類在舞臺上齊舞,造型搶眼,奇幻感十足。“這些鶴群在大遼華麗的宮殿里來回穿梭,參與到人類的活動中,非常適合親子觀看。”李罡表示,他也想借此傳播“要以萬物共生的仁愛之心對待所有生靈”的生態文化。
早在臺湖劇場剛剛建成時,李罡就曾帶著他的作品《天地運河情》亮相,這次作為劇場復工后的首個劇目再次在這里演出,李罡感慨萬分。“國家大劇院臺湖劇場擁有極其專業的設備和劇場條件,是全國頂尖劇場之一,能夠給參演人員和觀眾帶來非常享受的體驗。”他還透露,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音大劇院即將開工建設,建成后將與臺湖劇場、“文化糧倉”城市副中心劇院一起,共同打造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盛宴。 (圖片均為該劇劇照,由演出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