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文脈 主客共享
——宣恩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侗族文化
近日,央廣《共赴山河之旅——心動恩施》走進湖北省宣恩縣,探訪“仙山貢水”之美,共赴“浪漫宣恩”之旅。
宣恩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縣,土家、苗、侗等13個少數民族人口占65、6%。全省三個侗族鄉,宣恩有兩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宣恩汲取精神滋養,賡續侗鄉文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侗族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不斷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多要素保護遺產,喚醒侗族文化符號
藍天白云下,清澈的山溪緩緩流淌,聳立的鼓樓和侗族建筑群被青山環抱,寨前古樹參天,一幅恬靜悠然的秘境映入眼簾。
這里便是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有著兩百余年的張氏、楊氏侗寨,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2020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長期以來,宣恩按照優先保護青山綠水、優先維護村落原貌、優先改善人居環境、優先落實村民增收、優先保障景區多途徑籌資的“五優先”原則,統籌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項目工作,聘請專業機構,立足村情民意,科學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爭取傳統村落獎補資金4466萬元,整合政府投資、社會資本、融資貸款,投入10.6億元用于全縣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在侗鄉,自古以來便有“有寨必有鼓樓,有河必有風雨橋”的說法。宣恩對兩個侗族鄉3個特色村寨,5個傳統村落,野椒園古侗寨、盧家院子侗族吊腳樓群、山羊溪侗寨吊腳樓群等7處侗族特色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完成修繕、消防、安防、防雷工程,全面改善文物本體保存狀況,保留少數民族傳統村寨格局,延續傳統村落歷史風貌,喚醒了沉寂的侗族文化遺產。
宣恩做足挖掘非遺資源大文章,讓侗族文化凝聚在侗鄉村寨古韻里,流淌在日常生產生活場景中。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責任、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調查收集和記錄非遺重點項目,整理文字100多萬字,拍攝圖片1萬余張,搜集民間作品70余萬字,匯編出版《宣恩民族志》《宣恩縣侗族概況》《宣恩侗族》《宣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300余萬字的文化遺產書籍,完成了“干龍船”“六月六嘗新節”等一批侗族非遺資料的搶救性記錄。
“宣恩薅草鑼鼓”“三棒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擁有12項省級、37項州級、81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1人,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四級保護體系,成為湖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基地。
多民族文化交融,非遺“活態”傳承同頻共振
傳承需要創新,創新呼喚青年。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欣賞非遺之美,并有一批批人接過傳承接力棒,才能將非遺更好地活態傳承下去。
10月12日,宣恩縣民族博物館迎來一批“小考古學家”,縣民族實驗中學的孩子們逛展廳、看文物、聽講座,拿起考古工具,現場感受考古魅力,體會土苗侗先民的建筑智慧和歷史文化。
讓老文物“活”起來,老古董“潮”起來。2020年開館以來,宣恩縣民族博物館開展線上展覽、考古手工課、文博進課堂等系列活動,讓當地多民族歷史文化以新的姿態走入群眾視野,走進百姓生活。
文物跨越時光而歷久彌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過歲月,薈萃了歷史長河記憶,也蘊藏著多民族融合的溫度。
“宣恩薅草鑼鼓、三棒鼓這些國家級非遺曲藝,是土、苗、侗等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從而促進宣恩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宣恩縣民宗局副局長王海燕說。
如今的宣恩,土家、苗、侗、漢等多民族交錯雜居,情感上從心手相牽到血脈相連,文化上從交流碰撞到兼收并蓄,從“各美其美”達成了“美美與共”的認同和認知。
宣恩為侗族等民族文化營造“宜居環境”,率先在恩施州成立綜合性非遺傳習所,集三棒鼓、薅草鑼鼓、耍耍、滾龍連廂、八寶銅鈴舞、土家十姊妹歌、高腔山歌、土苗繡花鞋墊、木雕、金錢板、宣恩燈戲等多個土苗侗非遺項目為一體,囊括各民族非遺資源的“獨特元素”與“交融結晶”,推動各民族非遺傳承,與時代主題同向發力,與各族群眾共情共鳴。建成縣級非遺展示館、民俗文化展示館、非遺傳習基地、傳習館(所)、傳統工藝振興示范基地、傳統工藝工作站31個,搭建起以縣非遺保護中心為龍頭,鄉鎮非遺綜合傳習館(所)為骨干,村(社區)、組傳習點為基礎的非遺傳習基地體系。
宣恩出臺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民間藝術大師津補貼發放規定等政策,完善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選認定程序,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納入“貢水人才”隊伍,成立非遺暨民族文化人才工作室,給予非遺傳承人激勵保障,強化保護傳承的“底氣”。同時,發揮非遺傳承人傳幫帶作用,組織創設優秀劇目,打造集土苗侗多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歌舞劇《溢彩宣恩》《伍家臺》等文藝作品。
侗族非遺傳承形成從唱亮“獨奏曲”,到與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攜手唱響“大合唱”的互惠共生局面。宣恩鏈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非遺傳承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煥發活力。成立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為陣地,土苗侗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核心的志愿服務隊,每年組織開展文藝展演200余場次,吸引觀眾60余萬人次以上,開展非遺“六進”等活動480余場次,被省內各大高校邀請做非遺宣講、學術研討和文化交流達20余次,多次參加全國、省等舉辦的各類民族民間文藝展演。該志愿服務隊“非遺唱響鄂西南”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項目榮獲2022湖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和人氣獎;志愿服務隊隊長羅義杰獲選2021年“圓夢工程”全國優秀志愿者。
多維度文旅融合,帶火侗鄉“浪漫經濟”
宣恩找準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豐富文化供給,融入百姓生活,侗族等民族文化線下線上活動持續升溫,激揚的文明新活力推進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古老與流行交融互動,人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發展的廣闊前景。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國慶節當晚,宣恩興隆老街的寨遇廣場上,侗族篝火熊熊燃燒,伴隨舞臺上響起熟悉的旋律,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市民與土苗侗兒女,齊聲高唱《我和我的祖國》,現場成了一片“火紅的海洋”。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宣恩守正創新,以文化城,用文化軟實力扮靚城市新顏值。依托山水生態優勢、多民族文化風情、濃厚民俗風貌,持續擦亮“仙山貢水?浪漫宣恩”旅游品牌,打造“兩會三賽四節”文旅IP,用土苗侗等各民族非遺元素賦魂點睛,拓展文旅融合內涵,把靚麗風景變“錢”景,賦能侗鄉產業之興。
夜晚的貢水河畔,霓虹璀璨,侗族風雨橋、苗族鐘樓、土家墨達樓錯落有致,在水光的映襯下愈加美輪美奐。
宣恩秉承“景城一體?主客共享”的理念,以土苗侗風情為文化底蘊,建成湖北省唯一一個以縣城核心區域為支撐的國家AAAA級景區,通過深挖各民族傳統習俗和節慶文化,結合現代流行元素,把仙山貢水旅游區打造成“浪漫宣恩”的亮眼名片、民族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的前沿陣地。
乘坐“龍游貢水”,感受侗族攔門酒,跳起土家擺手舞,聽著《侗族大歌》......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的仙山貢水旅游區,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全縣開展文化活動34場次,接待游客35.0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044萬元,同比增加74.48%、99.94%。
以點帶面,串珠成鏈,一城浪漫激發體驗游、研學游、村寨游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宣恩不斷尋找侗族非遺與新時代文化建設契合點。依托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楊氏、張氏侗寨的古家訓、“四合天井”及古侗寨建筑群,挖掘出“清廉”文化因素,設立“黨員洗禮堂”“走侗寨院子、講家風家訓”等精品課程,打造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成為湖北省第二批家風家教實踐基地、首批恩施州家風家教實踐基地。通過新修風雨橋、“九佬十八匠”工藝坊等侗族標志性建筑,借助“六月六”侗鄉節、“合攏宴”等侗族傳統節慶活動,曉關侗族鄉年接納游客超30萬人次,旅游收入近億元。
2022年5月,長潭河侗族鄉“薩瑪長潭研學營地”掛牌成立。采茶、推磨、打糍粑、侗布扎染、學習制作吊腳樓等一系列民俗與非遺研學項目,架起了土苗侗多彩民族文化展現的橋梁,不僅為非遺“活態”傳承添磚加瓦,還實現了侗族文化寶庫變寶藏,帶動侗族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2022年以來,該鄉接待學生及家長4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00余萬元,全鄉新增農家樂、民宿20余家,帶動百余人參與研學產業。 從小村寨走向旅游區,從城市中回到小村莊,侗族文化在傳承與反哺中生生不息,土苗侗各族兒女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推動仙山貢水綠脈、多民族融合文脈,持續共生發展,成為宣恩文明的搖籃、文化的沃土的經濟新動脈。 (柳昆辰 李明然)